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

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 筆記


集體良知的法則:歸屬、序位、平衡

歸屬 每個人都必須被納入,早夭或自殺等亦同
序位 先來後到
平衡 下意識的力量驅使家族成員必須擔負起責任(自己或他人的)

家族排列原則的基本要素:

越是排拒的東西越強而有力。排拒行為給了它掌控、追逐我們的能量。
對一個人生氣就永遠無法真正離開他,怒氣和愛一樣,都是強烈連結的關係。
你認為有一個鬼,只要你相信,它就可以糾纏你;當你看清它只是蜘蛛網,你就不驚嚇了。
一旦我們接受並接納不想看到的一切,內在就會有所改變。向我們不愛的部份敞開。

不管我們將什麼丟到心智的地下室-無意識的層面,都會以百倍的力量反撲。

「痛苦」是核心課題。問題的出現是因為想要逃避痛苦。必須體認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
神聖序位--

親子間愛的序位

小孩出生後得到父母全天候的照顧:營養的食物、保護他不受外在威脅傷害、用愛支持、在他學習的這幾年給予鼓勵等。以各種方式持續直到他成為獨立自主的成人為止。

父母給予,孩子接受。家排的觀點來說這是單向的流動:整件事父母只能給予,小孩只能接受。此意義來說,親子關係是嚴重失衡的。
小孩永遠無法直接回報大量賜與他的一切,從出生直到長大,父母毫無停頓地持續給予;恩賜如此之多,是小孩永遠無法回報的。
然而小孩最終會藉由再次付出這份恩賜--不是向父母,而是向自己的小孩--來報答他所得到的。大自然以這種方式將生命繁衍下去。

平衡的需求以致於小孩覺得自己必須為父母做一些意義重大的事。父母受苦痛苦小孩難以忍受,試圖幫他們從重擔中解脫--卻不了解沒有任何人可以背負別人的重擔或宿命。並且違逆自然的秩序-父母給與,小孩領受。小孩變成父母的父母,關係被弄亂顛倒。

兩種模式的小孩:對父母生氣或是嘗試為他們做盡一切。這兩種都讓小孩繼續束縛著,無法真正分開。

自然且成熟的方式是:對父母所做的深深感激,並表達出這份感激。這一方面讓我們與他們連結,給我們韌性;另一方面,又讓我們分開,將我們留給自己。

敬重父母

我們必然會跟自己拒絕的東西在一起,反被束縛。我們以為抱怨拒絕父母是讓自己跟他們分開、得到自由,但基本上我們無法用這麼負面的方式與他們分開--拒絕仍然是束縛的關係。

我們的生命來自父母。接受父母,就是接受自己。不是服從,而是接納。
我們同時接受自己身上沒有活出的部份--因為爸爸身上我不喜歡的地方,最有可能恰是我在自己身上不喜歡的部份。若我全心認知到自己的父母,若我「將父母納入心中」,我也就全心接納了自己。
當我們接納父母的缺陷,只因他們將我們帶入這世界而敬重他們,身為個體的我們就會讓自己提升到最圓滿的狀態。

這並不容易,一般認為若有不一樣的父母,我們就會好得多了。甚至想跟朋友或電視劇裡的理想父母交換父母。
可是,有不同父母的話,我就不是我了。當我想要新的父母,等於我想成為別人。如果我一直希望我是別人,我怎麼可能和自己和平相處呢?

從神聖序位的觀點來看,要跟自己和平相處的方法只有一種:真心誠意地敬重我的父母。這是一種很深的敬重姿態,幾乎是個靈性的舉動、神聖的姿態。
你以深度的敬意,向你生命的來源和源頭鞠躬。

表達敬重

一直生氣父母、想要父母不同的人,活在一種希望而非接納的狀態中,潛藏著倚賴和期待。
視自己為受害者,使自己處於無力的狀態,也就否定了改變的機會。
將焦點放在得不到的愛上,就無法看清已經領受的愛,也無法領受可能仍會得到的愛。不斷渴求父母做更多,就會繼續執著於他們。

大多數人的人生中曾有這樣痛苦的困境。每當我們想改變無力改變的東西,就會被這東西絆住。我們以為想改變是因為他令我痛苦; 事實是想改變,卻無能為力所以痛苦。

於是在不快樂的雙頭結裡:注意力放在不喜歡的東西上,無法享受實際上擁有的東西。
既不能與父母分開,也不能全心接受他們。
反而當他真心一說:謝謝你所給予我的。瞬間就能放掉依戀,往前邁進。

對父親或母親說「你是我的母親,謝謝你給我生命。我從你那兒領受這份偉大的禮物,以及所有隨之而來的一切。我感謝你付出過的代價,我也會付出。我會用這個生命做些什麼來記得妳,讓它不會白費。對我而言,你是恰當的母親,我是你恰當的孩子。你是大的,我是小的。你給予,我接受。

完全跟父母分開的方法只有這種敬重,其他方法只有片面而已。所有小孩都適用,曾被父母虐待、因某種殘疾而受苦的小孩也一樣。

帶著愛歸還重擔

小孩出於對父母的愛,想要承擔一些他們心理的包袱。即使只承擔問題的一小部分,都將角色轉換了,變得比他們大,違反神聖秩序,於是困在這情況中難以脫逃--因為如果不嘗試承接母親的痛苦,他會感到內疚,覺得背叛她。

這是「盲目的愛」,也是徒勞的。沒有人可以讓別人命運圓滿,沒有人可以承擔別人心理上的重擔。
小孩以為自己可以讓父母從痛苦中解脫,如果自己受苦,父母就會少受點苦。非但沒有減少痛苦,反而加倍了。

成熟的方式是這樣說「親愛的母親,謝謝你給我生命,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。我看見你人生中曾有什麼樣的痛苦,現在我將它留給你,我讓你自己承擔」用真誠有愛的方式來說,才能歸還重擔,真正離開我們。

亡者與生者

依戀亡者-自以為重要

所愛之人死去,我們常會自覺有責任。比如小孩死於肺炎,母親責怪自己沒有保護好小孩,感到內疚,若是當初...事情就不會這樣了。
內疚與自責時,是活在「創造出不同結局是在我掌握之中」的印象裡。不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,反而自我指控,折磨自己。不用愛與感恩記住小孩,放下往前走,而是不斷依戀死去的小孩,執著於痛苦。

若生其他小孩,她無法全然做他們的母親。她會一心一意想著死去的孩子,而不是身邊其他的孩子。另一面向是:自責與執著使他不只干預自己的、也干預她孩子的命運。小孩自有獨立的存在、個人的命運。她卻將孩子看成自己的延伸,孩子命運與她命運交纏一起。

1.事實是,孩子有自己的命運,她是無力去改變的。
2.她用感到對亡者有責任來逃避全然感受喪親之慟。
3.她干預小孩的命運,小孩命運是死亡,她的命運是活下去。她因內疚所以不允許自己淋漓盡致地活著,這樣等於是不敬重孩子的命運,也不敬重自己的生命。
4.她不會全然地當她孩子的母親。

當然這是很痛苦的經驗,要走下去很難,要內疚或是覺得事情本來可以不同比較容易。

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沒有情感羈絆、不緊抓已逝的所愛之人的狀態下,按自己的時間走自己獨一無二的路。



找回中斷的連結

案主的課題是與家族的牽連糾葛有關(進行排列個案),還是與往外連結的中斷(進行類似擁抱治療)有關,以個案前訪談時的資料來決定。

小孩天生都有向外連結母親的本能,「往外連結」被打斷,情感上從母親(父親)退縮回來,原因是小孩的生活中的創傷事件,而不是前面談論的家族牽連糾葛問題造成。

「兒童」的定義,就是處於一己與父母分開的過程。當小孩還尚未成熟,仍須倚賴父母時,卻早年喪父喪母或是分開很長一段時間,都是擾亂身心的遭遇。發生越早對小孩傷害越大。分開的時間可以決定小孩是否會發展出多疑、退縮的人格。很多精神官能症的根源就在這裡。

治療師可以嘗試修復這個中斷的連結。海寧格建議治療師坐在案主對面,創造出信任與安全的氛圍後,請案主將雙臂環繞於他,讓治療師(代表母親)可以抱著他。
可以鼓勵案主深呼吸,不久案主就會連結到每個小孩需要母親的愛的基本需求,還有分離時切斷愛的連結時帶來的痛苦。

治療師在過程中要向母親抱著嬰兒一樣抱住案主。案主會在某程度上重新經歷與母親分開、簡直快死掉的遭遇,那個舊有的被掩埋的痛苦,為了生存而切斷或是凍結的痛苦; 在治療師雙臂中,他可以安全地重新經歷。
分離的負面遭遇被現在被抱住、被支持的正面遭遇覆蓋過去了(NPL的著名技巧)。

治療師要有耐心、支持的能力一直抱著案主,就算他因為重新經歷被遺棄的感覺而嘗試推開治療師也一樣。
在他走過這個遭遇的各階段時必須一直抱著他,直到句點來到:案主吸氣變緩、變深,變得平靜,就結束了。他會準備好脫離擁抱,治療師可建議一些對母親說的感謝句。

童年早期受中斷的經歷,是唯一一個和解動作必須來自父母的情況。


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

藍色太陽水瓶之市面上的藍色包裝瓶

不想特地去買空瓶的話,有些產品本身就是藍色玻璃瓶~
1.Lauretana義大利天然氣泡冰河水1000cc
2.Johnnie Walker約翰走路藍標 這個有點藍綠色~
3.可倫堡白啤酒 這個很美的藍,可惜是ml數很小
4.琴酒 大部分琴酒都是藍色的瓶子喔
5.紳藍21年威士忌
6.日本酒 好多日本酒都是使用藍色瓶子!而且很大罐~google搜尋藍色日本酒就很多囉~

之前還有看到一種營養補充品也是藍瓶,長得像下圖,約750ml,但沒記名字,之後再補囉~